欢迎访问 百育网_帮您找培训机构课程找兴趣班的教育门户网站 !

X

微信扫码在线咨询
(不用加好友,扫码可直接聊天)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政策资讯

教育公平观需从升学公平 转向成才公平

2021-08-26 972 来源: 教育思想网

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,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,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,构建初次分配、再分配、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,形成中间大、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,促进社会公平正义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。


显然,促进共同富裕,离不开扩大教育公平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共同富裕首要的问题还是要先实现教育的公平。”他认为,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大的障碍与我们的文化有关。“比如,放任超级中学的做法,深层次上就与我们的文化心理有关。中国人从心底里就认可精英主义文化或是贤能主义。中国人心里头实际上没有多少共同体的概念,骨子里就相信只有自身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。”(澎拜新闻8月23日)


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。分析我国社会的教育公平观,还主要是“精英教育”教育公平观,而非“人人有人生出彩机会”的教育公平观。而“精英教育”教育公平观,正阻碍我国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,以及阻碍破除当前唯分数、唯升学、唯学历的教育评价改革。


比如,谈到破除当前社会的“唯名校论”,要求用人单位不能在招聘时搞学历歧视,提出非“双一流”院校、985院校不招的招聘标准时,有很多人反对称,进“双一流”、985院校需要更高的分数,毕业时获得的待遇当然应该不一样,如果都一样了,大家还拼命上“双一流”、985院校干什么?


对于当前的高考公平,社会舆论支持的是“分数公平”,即按高考分数来配置教育资源。而鲜有人支持真正的“结果公平”与“过程公平”。对于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拥有更多的国家教育资源(生均教育经费),高等教育存在的“质量与学费倒挂”(上北大清华等高校学费最低,上民办高职院校反而学费更高),社会是普遍接受的。这就是“等级化”公平观,即不是反思等级存在是否合理,而是沿着“等级化”思维,追求“如何维持等级秩序”的公平。按照大部分社会舆论的观点,高分考进名校,获得更多国家资源,这是天经地义的,也符合传统的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的成功价值观。


在这种“等级化”思维中,破除唯名校论,就困难重重。破除唯名校论,说到底,就是要重新配置教育资源,在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层面,必须按“均等化”思维保障每所学校有一样的生均拨款,而不是搞等级差异。可对于这种调整,很多人都不接受:这不是吃大锅饭吗?如何激励学校竞争?这是把国家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,与学校的自主办学混为一谈的了。而且,也滞后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形势,“精英教育”思维符合教育资源匮乏年代,在各级各类教育已经普及之后,再用这一思维配置公共教育资源,就会出现严重不适应症状。


不要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,在各校间存在巨大的差异。我国基础教育资源,当前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,存在以“锦标主义”“精英教育”思维配置教育资源的顽固观念。在高中教育阶段,近年来,在传统的重点高中基础上,超级高中“崛起”,对于治理超级高中,舆论并不积极,很多家长想的是,我的孩子要是能进入超级高中就好了。破坏地方教育生态,让县中塌陷的超级高中,还被粉饰为促进教育公平,给乡村孩子创造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

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之下,职业教育就成为“重灾区”。吊诡的是,家长不反对超级高中,却要求取消中职。试问,这两者怎么协调?取消中职之后,继续有超级高中,普高还不是被分为三六九等吗?而只要普高分为三六九等,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。


就连《义务教育法》明确规定不得举办重点校、重点班的义务教育阶段,我国各地到现在还有各种变相的名校、强校,如“新优质校”、“明星校”等。各地大张旗鼓搞“名校集团”,更是打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旗号,强化“名校”,由此可见,有的地方教育官员的骨子里,是不愿意推进义务教育真正均衡发展,还是有“名校情结”的。


第三次分配的慈善、捐赠,在教育领域,也存在“锦上添花”,而非“雪中送炭”的问题,如高等教育领域的捐赠,主要集中在北大清华等名校,而那些生均经费只有1万到2万元的地方本科院校、高职院校却很难获得社会捐赠。这是拉开教育差距,强化“名校情结”,还是缩小教育差距,淡化“名校情结”?在基础教育领域,虽然有一些企业关注乡村教育、乡村教师和学生,但更多企业家关注更多的也是名校。


促进“共同富裕”,要求有新的教育公平观。这一教育公平观,不再是“升学公平”,而是“成才公平”,即一名学生在高中毕业后,不管进综合性院校,还是高职高专,他应该获得基本一样的国家教育经费,不存在高低之分;一名学生不管是学术人才,还是技能人才,他的社会地位也是一样的,不存在尊卑之别。新的教育公平观,不是引导学生公平竞争,做“人上人”,而应是发展自我,做“人中人”,通过关注学生个性和兴趣培养,激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,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。


作者:熊丙奇

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教育思想网“(ID:eduthought)

加入我们

*
*
4009660789